夏天到了,也到了蜱虫盛行的季节,家住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的宋先生(化姓)一家可谓是祸不单行,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岳母和小舅子先后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宋先生自己也因被蜱虫叮咬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半个多月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下,宋先生才脱离了危险,于今日康复出院。
鼓楼医院自4月份以来已经接诊了17例蜱虫叮咬患者,其中有两例患者因为到院太晚、病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鼓楼医院感染科周文三副主任特别提醒大家:蜱虫叮咬后可能会致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应该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一家三人都被蜱虫咬伤,这个病死亡率达到15%
据悉,宋先生一家住在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蜱虫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也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南京鼓楼医院目前接诊到的约16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大都来自江苏和安徽交界处的农村地区,如盱眙、滁州、明光等地。
宋先生被蜱虫咬伤后留下的疤痕。
5月20日,宋先生的小舅子因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6月7日,宋先生的老岳母也因同样的病症去世,6月9日宋先生在将老岳母骨灰送至山里下葬时,自觉被蜱虫咬了一口,“当时就觉得手臂痒痒的,皮肤表面被咬了一个红疹子。”紧接着3天后,宋先生开始出现高烧、全身乏力等症状,6月14日宋先生前往鼓楼医院就诊,经检查后被证实为患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立即住院后宋先生开始出现呕血、血小板急剧下降、凝血功能损害等症状。
为什么小小的蜱虫咬伤后有这么大的危害?原来,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卫华介绍到:“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发病,通常潜伏期在1—2周左右。”
吴卫华介绍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发病,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少数病情危重的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这种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些老年患者、治疗不及的患者往往到院后往往病情偏重,预后较差。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高发季如何预防蜱虫咬伤?
周文三副主任指出:“蜱虫咬伤的多发于5-11月,其中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原因是蜱虫在这个季节范围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
此外,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必需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蜱虫病可“人传人”,家属应小心照料
值得指出的是,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尿液、粪便、唾液中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密切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家人特别是陪护的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接触患者时注意带防护设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因为,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
近年来,鼓楼医院已经陆续发现并确诊了多例家人照顾病人而感染的的实例。因此,和其它通过虫媒传播的疾病不一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人传人,了解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对已经患病者的家人来讲,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照顾病人而感染发病。
被蜱虫咬伤后不要硬拽,有症状应及时就诊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