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测量的准确与否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测量结果和由测量结果得出的结论,还可能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当报告测量结果时,必须对测量质量给出定量说明,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工业上新购测量设备是根据工艺要求来选择该测量设备的允许误差的。例如已知某产品的加工公差是T,为此配备的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应小于加工的公差,一般为公差的1/3~1/10。通常认为测量数据是测量设备的输出,技术上只需对测量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校准,就能保证测量数据准确可靠。但是,随着测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人们逐渐认识到测量设备只是影响测量数据可信程度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如使用设备的人员和采用的测量方法、设备的使用环境等)也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影响。即使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很小,但由于使用设备的人员、采用的测量方法、设备的使用环境等影响,也可能会给出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测量过程的测量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
2.测量过程质量的概念
测量过程质量取决于处于稳定条件下的测量设备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表征测量过程质量的常用指标是测量数据的误差或不确定度。测量数据的误差是测量值相对于约定真值的偏离位置;测量不确定度是合理地赋予被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
误差是由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其数值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加修正值的方法予以消除。而不确定度是由使用环境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其数值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出现并且无法消除的,因此,它是产生低质量数据的主要原因。如果不确定度太大,那么数据的质量可能会很低甚至无用。因此,管理一个测量过程的主要工作是监视和控制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即着重研究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测量设备的影响,以便使测量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受控状态。
3.测量过程质量控制的思路
测量是一个过程,它的输出是测量数据。根据测量过程的完整概念,测量过程的输出应看作是测量人员(人)、测量设备(机)、测量对象(料)、测量方法(法)、测量环境(环)、测量标准和校准方法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从测量过程管理的历史看,最初的测量过程管理往往只关注于测量设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认为误差和/或不确定度仅来源于测量设备,随着测量技术和管理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同的测量人员、不同的测量对象、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测量环境以及采用不同的测量标准和不同的校准方法等同测量设备一样,对测量结果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不能仅局限于对测量设备的分析,而要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即对人、机、料、法、环及测量标准和校准方法进行分析和管理。
在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将测量、控制、处理和分析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对重要的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考虑影响其测量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多种因素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示测量过程的质量以及可信程度。同时,将统计过程控制(SPC)作为日常监控测量过程不确定度变化的手段,可采用类似于被测对象的计量特性稳定的核查标准,对测量过程进行监控,对测量所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方法通过控制图中数据点的分布及排列,对测量结果的误差和/或不确定度进行统计分析,一旦发现测量过程存在失控状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测量过程的失控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过程输出的诸要素加以控制,使测量过程不确定度时刻处于统计受控状态,从而使测量过程输出的数据准确可靠,为生产提供切实有效的质量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