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是指存储于土壤和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广义指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相对地表水而言,地下水的流动性和水质参数的变化较缓慢。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地表水基本相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①收集汇总当地有关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包括:地质图、剖面图、现有水井的有关参数(井位、钻井日期、井深、成井方法、含水层位置、抽水试验数据、钻
探单位、使用价值、水质资料等)、湿度、降水量、冰冻时间等。
②调查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江、河、湖、海的地理分布及其水文特征(水位、水深、流速、流量),水利工程设施,地表水的利用情况及其水质状况。
③调查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方向,地下水质类型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④调查出露泉位置、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和利用情况。
⑤调查区域规划与发展、城镇与工业区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化肥农药施用情况,水污染源及污水排放特征等。
在完成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根据地区特点及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为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监测井位的布设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质因素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地下水监测布点较复杂,从监测井采集的水样只代表含水层平行和垂直的局部水质。因此.布点时要弄清地下水的分层和流向、污染源分布状况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等。布设监测网点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①在总体和宏观上能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能反映所在区域地下水系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质量空间变化。
②监测点网布设密度的原则为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城区密,农村疏;地下水污染区密,非污染区疏。监测井的密度一般为O.2~1个/km2******。采样位置一般设置在监测井液面下O.3~O.5 m处,有间温层或多含水层分布时,宜实施分层采样。
③尽可能从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以及泉水中选择布设监测点。
④监测重点为供水目的的含水层,监测点网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变动.保持单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⑤下列地区应布设监测井:以地F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2.监测井的布设方法
(1)背景值监测井
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上游不受监测地区污染源影响的地方。
(2)污染控制监测井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监测重点是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①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易造成带状污染。监测井沿地下水流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布设;含水层渗透性小的地区易造成点状污染,监测井布设在污染源附近,按十字形监测线进行控制。
②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沿河渠排放:渗漏污染物具有带状污染扩散特征,监测井采用网格布点法布设,以垂直于河渠的监测线进行控制。
③污灌区和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大面积垂直的块状污染,监测井采用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便于监测污染物在两个方向上的扩散程度。
④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区:形成开采漏斗附近的侧向污染扩散,监测井应布设在漏斗中心,必要时可穿过漏斗中心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向外围布设监测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