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莱耀标准品网!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对照品 > 行业新闻 >
地震云出现多久会地震?地震云预报地震靠谱吗
时间:2017-04-27 13:26   来源:未知   作者:肖遥   点击: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他在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成一条狭长的云带,人称“飞机云”;或成辐射状的“扇骨云”带;或一条一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关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第一种是热能和水汽释放理论,当板块运动时会从地表释放出大量的高温高压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气中形成狭长的“地震云带”。另外一种理论是说地震之前地磁场以及电磁场都会发生变化,于是水汽或者尘埃受到影响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云。
  不少人利用类似理论预报地震,比如旅美华人寿仲浩就是其中一位。他靠看卫星云图上地震云带的位置地震进行预报做了十几年的地震预报,并自称成功地报出2003年12月伊朗办姆地震。有的报道甚至称他为“读懂了云的语言”的人。
  “地震云”成为这些自发研究地震预报的人们关注的话题已经数十年,网上流传着无数声称是在大地震之前拍摄到的各种“地震云”图片,还有人统计比较各地“地震云”传闻和事后发生地震的相关性。他们声称,“地震云”出现后几天到几个月,在距离“地震云”数百到上千公里以内的地区,大多会发生地震。
  与此同时,“地震云”几乎完全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既不是气象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学术名词。其不流行到,连认认真真地用科学知识反驳“地震云”的文章都少之又少。讨论“地震云”的几乎只有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不但欧美气象部门没有关于地震云的课题,中国气象部门和日本气象厅也没有。“地震云”的支持者对此的看法是由于“气象学家和地震学家片面地否认和牵强地用气象学理论解释”。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地震云”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间想象的“传说”。起码它还有好几个待解答的疑问。
  1、如何证实“地震云”是“潜伏”在普通云中的“地震使者”?
  对于气象学家而言,那些所谓的“地震云”都属于气象学中云的范畴。气象学中相关云的生成均跟天气系统或者当地对流条件相关,它们的产生需要很大的能量。带状的“飞机云”属于卷云带(cirrus streak),其大多发生在高空急流边缘,被拉伸很长。在卫星红外线云图上看到白亮狭长的云带,对比天气等高线图就能证实这个说法。辐射状的“扇骨云”有的是几条卷云带,有的是高积云带,形成这样的分布也是由于高空风场的分布。“肋骨云”属于云街(cloud streets),由于大气湍流的有组织分布会形成水平延伸的涡度卷,在上升区就会形成云,下沉区为晴空。网上有大量在各国拍摄到的普通云,和所谓的“地震云”难以区别。
  2、如何证实地震之前会有如此大量的热能和磁场释放,并产生高空的云?
  有人根据在某处地震时发现涌出一些高温地下水,就认为板块运动会释放出大量热能和水汽。这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因为大气运动需要远远大于人们想象的能量。试想如果地表释放的水汽都能够在天上形成云了,那么居住在地表的人们会没有更明显的知觉么?密集的气象自动站都在观测着地表和地中温度,并未有数据证实地震之前地表温度有系统性地增温,更别说增温到6000米高空产生大范围的云带。另一方面,局地加热产生的对流云(不管你是地热加热还是太阳辐射加热),由于其强对流不稳定(上冷下热)都会发展成积雨云伴随着降水。就如炎热潮湿夏季出现的午后雷阵雨,就是局底加热对流生成的云。就算地热放出的水汽能产生云,也应该是这样类型的云体,而非卷云带或者高积云等。关于电磁场变化的说法:地磁场的改变并非易事,是否有数据显示地震前磁场的变化强度呢?当近地面出现如此强大的电磁场变化时,人们生活是如何不受到影响?另外,电磁场影响云的分布这一说并没有足够的观测支持,当空气中粒子被电离以后,电势场达到一定强度就会释放电能(闪电)。如果电磁场变化达到影响云的分布的话,是不是应该会观测到高空的放电现象呢?
  3、“地震云”的出现和维持时间怎么与地震活动搭配?
  据称“地震云”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持续时间半小时到数小时。出现后有时1周到2个月以后才出现地震。既然板块运动在释放热量和电磁场,为什么此后没有反复出现?地表释放热量的话,应该不分昼夜,是否有“地震云”的夜间观测呢?
  4、如果说“地震云”是地震的终端产品,那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地震云”理论在从地表能量到云体的外形持续时间等问题都是含糊带过的。从板块到地表到天空6000米,中间涉及了太多的物理过程。如果能产生“地震云”,这些过程都不应该是不可测的。比起天上的云,为什么不加强对此前那些变化过程的关注?就算“地震云”支持者能从普通云中成功地将“地震云”筛选出来,从地表温度和电磁场观测中找到充分的证据,并通过模拟证实由此可以产生云,并且是外形比较特殊的云以后,还得面临另一个实践问题。从现在网上流传的预报跟实际结果对比看来,“地震云”的预报指示意义也非常有限。网上所谓的“地震云”的“成功例子”很多是:A城出现“地震云”,几天以后距离A处上千公里的B处发生地震。


2011-2018 信阳莱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检所标准品,对照品,标准气体
Keywords: 中检所标准品 对照品 标准气体